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服务> 正文

学党史 铭初心||“油印博士”邓小平,到苏区如何重操旧业?

2022-02-21 09:25来源: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5周年。他曾留学法国和苏联,因参与《赤光》杂志编辑工作,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邓小平回国主编《红星报》期间,为办好这份军报倾心尽力,展现出了革命家办军报的胸襟,留下许多宝贵的新闻报刊宣传工作经验。一起来回顾!


四川广安,是邓小平的出生地

他在这里接受了最传统的中国教育

接受私塾发蒙、学会识文断字

父辈原来给其起名叫邓先圣

私塾先生给他改名“希贤”

希望他向先贤学习、终成一番事业

1927年,他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

为掩护方便改用邓小平这个名字

邓小平国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不仅书读得好,毛笔字写得也好

家乡现在还流传着

他10岁就能以笔为矛

撰写春联与恶地主战斗的故事

邓小平很早就树立了学习救国的理想

16岁的他远渡重洋

抱着一个“工业救国”的思想

去法国勤工俭学

然而踌躇满志来到法国的邓小平

只在巴耶中学学习了5个月

就因无法担负各种学费被迫结束学习

他随后在勤工实践中学会抗争与革命

抛弃了不现实的“工业救国”梦

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邓小平在法国的留影


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的执行委员

当时他一边做杂工

一边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

《少年》(后改名《赤光》)杂志的编辑工作

邓小平常在《赤光》上发表文章

与国民党右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署名“希贤”的文章

短小精悍、思想犀利、言辞泼辣

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

毛泽东说过

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

1926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

邓小平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所在的“理论家班”第七班

“是政治上最强,斗争最剧烈,

人才最集中的一个班”

班里聚集了当时在校的国共两党党员

中有影响、有政治前途的学员

他经常同国民党右派学生激烈辩论

由于词锋犀利、口才雄辩

他得到“小钢炮”的美誉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

邓小平已显露出擅长宣传工作的才情

他参与编辑的《赤光》杂志

因蜡版刻字工整、印刷油印清晰

装订简雅结实而被称为“油印博士”

1926年底

邓小平回国内参加革命工作

从1933年8月至1935年1月

邓小平担任《红星报》主编

“油印博士”重操旧业

展现了他的宣传工作特长

《红星报》是中央苏区时期的军委机关报

目标读者是广大红军指战员

他们绝大多数出身贫苦,文化程度不高

上任伊始,邓小平经多次调研

要让指战员们能够读得懂、感兴趣

他决定改进报纸出版形式

恢复铅印,提高油印质量

活跃版面,为文章配上插图或漫画

他有时还为文章标题用美术字题写刊印

此外还增设知识性栏目和文艺性副刊

将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

邓小平校对极为认真,错漏之处很少

《红星报》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下

以图文并茂的崭新形象

让人耳目一新

生动有趣的内容

丰富了战士们的业余生活

被誉为“政治工作指导员”

“红军战士的良师益友”

邓小平主编的一期《红星报》


邓小平广泛发动群众

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

组织起了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

既有党政机关和红军中的各级领导

也有基层连队的普通干部战士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邓小平带领《红星报》编辑部

跟随中央纵队踏上了长征

每到宿营地,他们立刻铺开摊子忙碌起来

一边听取军委领导指示

一边搜集各军团战况

既采编稿件,又动手写社论

还要刻版、油印

长征后仅十天

《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期

就带着墨香传到广大红军指战员手中

邓小平撰写的社论

鼓舞着指战员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的问题很多

比如,《红星报》发表文章

发动战士打草鞋

解决红军战士光脚行军问题

编发文章,连夜刻印

使红军指战员较快学会防空知识和隐蔽办法

并采取对空射击措施

从而减少了人员伤亡

遵义会议一结束

邓小平便在《红星报》上刊出了

党中央与中革军委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

及时传达了遵义会议的重要精神

在主编《红星报》70多期的工作过程中

邓小平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办好这份报纸作出了重要贡献

缅怀一代伟人邓小平!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微综合学习时报、人民网等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