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正文

人间至味在端午,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2020-06-26 14:59来源:

【情味端午】

江山依旧

夕阳几度

人间情味

恰是端午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有四个,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慎终追远、阖家团圆的主题,贯穿了几乎每一个人从少年到暮年的人生历程。
今年情况特殊,端午更是许多家庭许久以来,第一次能放心相聚的珍贵假期。也有许多人,期望能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寻找更为隽永的生涯归宿。
是的,归宿。
无论认真还是轻忽,其实悄然度过的每个节日,都在暗中提醒我们要记得思考:你从何处来?又将往哪去?
在经历了一场疫情之后,这种思考的迫切性更加凸显。

来去之间

似乎总有故乡的云水缭绕

小编忽然想起一句话

【父母尚在,人生还有来处

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于是这个端午假期

带着关于回归的思考

丽水山耕出品了一部微电影


我们尝试着

借由一只小小的笋壳粽

诠释回家的另一种可能

▼▼▼


从来处来

【景宁岗楼村】


微电影的主人公沈夏娟,如今住在景宁县城。
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岗楼村,是她的故乡,亦是少年时拼尽了全力,才在父母扶持下一步一步离开的地方。





对她来说,每一次回家,内心总有许多思绪翻滚。

熟悉又陌生、说不清是喜欢还是嫌弃的山村。

不肯离开土地、拒绝搬进县城的父母。

人到中年、孩子已大,想要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的自己……



沈夏娟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和中国许多家庭一样,温馨流淌但又缺点沟通。

年迈的父母和成年的子女,要真正“看见”彼此的生活,其实有点难。

只是亲情的牵系,恰如粽子上的彩绳,缺它便不成形状。

虽不显眼,却一直存在于心底,提供任何其他感情都替代不了的安全感。

父母子女

始终都是彼此的人生线索

无论走了多远

踏上归途时

回首又见

向去处去

农人亦新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汪曾祺
2020-06-25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切小别离,都是为了大团圆。

汪曾祺的散文【冬天】里有个红遍全网的句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而往往这样惬意隽永的时刻,都与食物有关。

比如说,端午节一起包粽子。

沈夏娟这次回家,起因便是应朋友之情,回家取只有父母才能做的笋壳粽。

这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土物”,于城里人是新鲜有滋味的时令食物,于她,确实从里到外、纯然质朴的妈妈味。


春笋长成毛竹后,笋壳自然脱落。
每年,沈爸爸都会去挑拣大的完整的笋壳,交给沈妈妈刷干净晒干,用的时候再用水泡软。
这样用笋壳包的粽子,有一种淡淡的笋香,清新别致。
包粽子的糯米是沈爸爸自己种的,泡米的黄碱则是用山里一种灌木烧灰制成。

眼前是可亲的父母、鼻端浮动着淡淡的笋香,手里更是从小就会、过再久包起来也不会生疏的粽子……

近年来每次回家,沈夏娟其实都有点恍惚,仿佛自己还是那个走着山路去上学的少女,又觉得今时今日的故乡,留下来也很不错。

有时候
我们离开,是因为爱
我们归来,也是因为爱
这一切心绪
故乡的云都懂得

吾谁与归

来路即归途


中国人安土重迁,老一辈即使生活多有不便,也往往拒绝跟随子女到城市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这是他们的固执和守旧,却忽略了他们有意无意间,成为了珍贵的脐带,让我们还能与土地紧密连结。

而只有与土地的连结,才能带给中国人最根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现代乡村生活的精神文化内涵,更是为这种连结,赋予了鲜明深刻的时代色彩。




这种让沈夏娟略有意外但又内心雀跃的全新乡村图景,事实上正发生在全中国的每个角落。
曾经不被“看见”的真实生活,忽然透过手机镜头,变成了亿万人都能同步感受的“各种美好生活”。
然后
这样的美好生活
我们怎么能忍得住
不去拥抱它呢

人生的归途

原来就在来处

沈夏娟的归途

在故乡岗楼村

那么

你的呢?

当然
我们有情怀也有福利
看完片子
如果你想吃
沈妈妈包的“妈妈牌”笋壳粽
或是
沈爸爸疼爱到让沈妈妈吃醋的
稻田甲鱼、高山牛肉
再或是
沈妈妈放养的土鸡土鸭
请直接戳下图二维码
联系女主角沈夏娟哦
▼▼▼


来源:丽水山耕


标签:

责任编辑:吴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