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正文

寻觅家乡的传说,一起来听景宁浮丘故事

2020-11-25 09:41来源:

当你来到景宁鹤溪河畔,沿着游步道溯溪而上,到达县城南边的寨山桥口,溪的右边有一个醒目的路标会映入你的眼帘“浮丘路”。如果你再继续前行,还会看到“浮丘村”、“浮丘幼儿园”、“浮丘岗”、“浮丘钓台”。

如果你问景宁当地人,这个村名路名何时有的?他们会告诉你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如果你再追问这个浮丘的名字是怎么来历的?当地“文人”会告诉你很多很多的故事……

——你可能会听到,在中国历史上,秦末汉初有个真实的浮丘伯,他是荀子的学生,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同窗。这位浮丘伯可能随秦始皇东巡来到东海之滨,曾经来过这里,带来了中原文明,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你可能还会听到,西汉刘向写的《列仙传》,里面有道士浮丘公,王子乔驾白鹤的故事。道教把故事里的道士浮丘公奉为“鹤仙”。景宁也有浮丘伯驾双鹤沐浴于鹤溪的传说。据县志记载,以前在下桥(今人民路南段)立有白鹤仙庙,乡下也有多处白鹤仙庙,后来废弃了。本地村民把白鹤和浮丘当作神来祭拜。

听景宁人讲浮丘故事

听了这些,我们好奇心油然而生。“浮丘伯”与“浮丘公”是不是同一个人?鹤仙“浮丘公”何时驾鹤来到这里?秦汉时期真实的“浮丘伯”为何来到这里?景宁的“浮丘”地名究竟是真人的浮丘伯还是神仙的浮丘公留下的遗风?

让我们一起来听景宁人如何讲“浮丘”。

1.

缘起白鹤

大家是否有留意,景宁许多地名都与鹤有关。从青田县城开始看地名,青田县城叫鹤城,过了石门洞沿着青田溪到了景宁的渤海就有个鹤口岭,再上来到了景宁县城就有鹤溪,到了东坑有白鹤村,到了上标有白鹤尖,翻过山在司前有白鹤渡。景宁的地名为何有这么多的“鹤”?

上世纪八十年代,瑞安政协发现了《永嘉郡记校集本》。《永嘉郡记》是南朝宋,郑辑之(489年-538年)编撰,是一部最早的浙南地方志。该书自隋唐以后便失传。清同治八年,瑞安先贤孙诒让氏博览群书,经校对,考证,汇集成《永嘉郡记校集本》留存至今。

《永嘉郡记校集》中有二篇:《青田鱼仓》、《青田白鹤》。在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景宁属于青田县,从景宁鹤溪到青田石门洞这一带的溪流统称为青田溪。


《永嘉郡记校集本》青田鱼仓篇曰:“青田溪,发源太湖。湖是白土,无复细石,中生蕴藻。冬天水热如汤,故众鱼归之,名曰:鱼仓。(清孙诒让注:青田溪,当即今沐鹤溪。在青田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鹤口岭。)

《永嘉郡记校集本》白鹤篇曰:“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唯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

景宁山林茂盛,适合白鹤栖息产卵孵化;景宁鹤溪河长年流水,流经青田入东海。溪水温汤鱼虾满仓。非常适合白鹤的生长繁育。

景宁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作,观察到白鹤的生活习性,活动路径,逐渐把鹤与地名联系在一起。就有了这么多的与鹤有关的地名了。

2.

柳景元的《浮丘伯考》

我们人类认识自然界,认识人类自己,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说”阶段,一般是与神话有关……;第二阶段是“据说”阶段,一般是据世传,祖辈口口相传;第三阶段是“据考证”,这时人类开始理性地对待前人留下的口传,开始考察前人文字记录下来的史料。第四阶段是“据研究”,对于前人留下的问题,开始系统地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印证,去伪存真,归纳论证。

景宁的“浮丘”故事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东晋《永嘉郡记》记载:“有沐鹤溪”“双白鹤”“多云神仙所养”。

——明朝景宁人进士潘琴(1424年-1514年)。写有《招鹤辞》。开篇曰:“吾乡旧称沐鹤溪,世传浮丘伯养鹤日沐于溪,故名。” 注意,这段话把景宁“神所养”的鹤,说成是“浮丘伯养鹤日沐于溪”,可能是景宁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嘉庆年间(1583年-1591年),知县钟夏嵩曾赋《钓台烟村》诗一首。“仙人栖隐处,临水石崔嵬……

——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教谕郑兰谷修整钓台,环植花木,并刻“浮丘古迹”四字于石壁。并题诗一首。“……独羡浮丘避谷去,仙风长共月徘徊”。

——到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景宁县志记载如下:

浮丘伯钓台

沐鹤溪


“浮丘伯钓台,在县西南半里,石牛山之鹿。汉朝浮邱伯携双鹤隐此,因溪滨岩石筑台垂钓,有潭甚深。宋谢灵运游石门洞入沐鹤溪至此,见二女浣纱,嘲以诗二首。女亦以诗答之。吟终忽杳。今潭为沙淤”。

到了1933年,柳景元先生,《景宁县续志》的编辑,也发现了历史上景宁很多人把“浮丘伯”当成了神仙。他经多方考据,认为浮丘伯确有其人,不是什么神仙,并作《浮丘考》一文。曰:“前志载汉浮丘伯携双鹤隐于此,姓氏平生略而未详,后世仅以神仙相拟议。……伯者,孙卿门人也,服虔曰:浮丘伯,秦时儒生。“伯”与“子”或“先生”则尊之之称,无差别也。伯及身师事大儒,观其从游之盛,固一代大师,实有其事其人,不必辄以神仙辟谷,驾鹤上升相比传,稽古千载之前,轶事遗闻,稍资参订矣。”

现代学者蒙文通先生(1894年-1968年,曾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一所研究员),著有《先秦诸子与理学》一书,内有《浮丘伯传》一文。其内容与柳景元先生的基本相同。

上述两位先贤都写道:包丘子(注:浮丘伯)不免于翁牗嵩庐,饭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安于广厦刍豢。写出了儒生浮丘伯的人格特征。

既然历史上有真实的浮丘伯,那么“浮丘公”又是何方神仙?

3.

《列仙传》说道士浮丘公

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汉朝宗亲子弟,也是学者。他编订了《战国策》,编写了《说苑》,他还把皇家藏书《鸿烈》改名为《淮南子》。他著有《列仙传》。该书主要记述了上古及三代、秦、汉之间的70多位神仙的重要事迹及成仙过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王子乔》。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意思是说: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喜欢吹笙,学凤凰的鸣叫。游戏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道士浮丘公牵着他的手上了嵩山,住了三十多年。后来,人们到山上来找他,他对桓良说:“请告诉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上等我。”到了那天,王子乔果然乘着白鹤飞来,停在山顶之上,人们只能望见他却不能上到山顶。他举手向当时来看他的人致意,过了几天才飞去。人们在缑氏山的脚下和嵩山的顶上同时立祠奉祀他。奇妙王子乔,神游天地气度爽朗。吹笙伊水洛水间,拟音如凤凰歌唱。浮丘公受到感应,携手同把嵩山上。挥鞭策于青崖处,乘仙鹤独来独往。

关键词:道士浮丘公,乘仙鹤独来独往。这个故事让道教把浮丘公演绎成了“鹤仙”。

4.

谢灵运游景宁,沐鹤溪畔留佳话?

谢灵运(385年-433年),年49。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嵊州市),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影响了一代诗风。

公元422年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他任永嘉郡期间,青田,景宁都属永嘉郡。景宁乾隆四十三年版县志记载,谢灵运游石门洞入沐鹤溪,至景宁。在鹤溪河边,看到二女在洗衣,以两首诗调侃嘲嘻……

他在游景宁期间看到鹤溪河边有二位穿红衣服的村姑在洗衣服,他上前用两首诗调侃嘲嘻,二村姑以诗回答。一转眼,村姑不见了,谢灵运环顾四周只见鹤溪河里有二条红鲤鱼在戏水。他突然意识到到水中的这二条红鲤鱼或许就是刚才见到的二位村姑?诗人真不愧为诗人,真有想象力。这也让我打开了想象空间。当年谢灵运漫步在鹤溪河边应该也会看到许多白鹤在沐浴,他会不会触景生情,把《列仙传》里的道士浮丘公驾白鹤与《永嘉郡记》里的“青田溪生长的双鹤”联系在一起,随口编撰出了道士浮丘公携双鹤沐鹤于溪的故事?从此成为景宁的世传佳话?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象而已。

5.

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

听了上述真人浮丘伯,鹤仙浮丘公的故事,人们不禁要问,真人浮丘伯是否到过景宁?

有人说,浮丘伯因为秦始皇文书坑儒,可能逃到景宁避过难。也有人说,他随秦始皇东巡来到东海之滨,可能来到景宁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对于这些说法,蒙文通先生在《浮丘伯传》里写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召集群臣来商议“皇位禅让之事”。他要学习三皇五帝“禅贤”。庙堂上博士七十位未作答。只有鲍白令(浮丘伯)上去陈述了一番。说得秦始皇很没有面子。秦始皇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秦朝灭亡后汉高祖路过鲁国,在鲁南宫见到浮丘伯给弟子上课。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从这个记载来看,浮丘伯与秦始皇三观不合,没有追随秦始皇,不可能参加东巡,更没有去过“逍遥的生活”,而是在教书。或许史书里没有记载,史学家也不曾了解到,当年浮丘伯惹怒了秦始皇后,顾自己“云游四方”了,真的来到了景宁?在景宁钓钓鱼,学姜太公“愿者上钩”;在小山岗上喝喝茶,学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觅知音;在景宁民宿里小住数日。才会留下“浮丘钓台”、“浮丘岗”、“浮丘村”的地名?或许是道士“浮丘公”曾经在此养鹤、沐鹤、钓鱼、喝茶,王子乔驾乘的白鹤出自这里?这才会有今日之“浮丘钓台”、“浮丘岗”、“浮丘村”的地名?当然,这些不会像秦始皇东巡、游泰山那样留下千古印记,只是留下小小的地名而已。或许没有或许……

景宁的浮丘钓台也让我们联想到富春江上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相传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之地,故亦称严陵山。全国称其钓台处有10余处,以此最为著名”。为何桐庐的钓台著名?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张浚、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1961年郭沫若游桐庐严子陵后,对景点历史典故有中肯评价“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

景宁“浮丘路,浮丘村”的地名,究竟来自神话,还是传说,还是历史人物?现在没有人太在意了。人们真正在意的是这个故事形成的自然环境、久远年代、人文典故,以及这个故事为来景宁旅游的游客,带来文化乐趣。

来源:景宁文旅


标签:

责任编辑:曾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