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山村记忆 | 景宁县隆川村

2023-04-16 11:26来源:

图片


图片

“山村记忆”系列原创作品:发现美丽,寻找遗失,记录人文,关注古村落,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山村记忆



图片
图片

坐标:隆川村,隶属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位于县城西南。240余户800余人。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

2019年行政村规模调整,隆川村、隆上村、白坦村3个行政村合并设立隆川行政村,村办公地址设在隆川自然村。

隆川村,距景宁县城60公里,东接林坑村和流坑村,南与隆上村和白坦村毗邻,西与耀垟村和新村交界,北靠底垟村与黄垟口村。


图片




因村后有山石如砻,初名砻下。清代乾隆60年(1795)改“砻”为“隆”,称为隆下。因村傍山坑之水,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称为隆川




1992年之前,这里是隆川公社、乡政府所在地,鼎盛时人口达1300多人,加上学校、公社、供销社、信用社等机关工作人员,就有两千人之多。曾办有一所规模较大的乡级学校,中小学一贯制。1992年撤乡并入英川镇,设隆川行政村。

图片


景宁名人柳景元在“隆川杂咏”诗中,这样描写:“诸葛当年起卧龙,隆中山水最葱茏,此间名谓原相似,主人才有奕世中”

图片


村中有林、柳、吴、周、张、刘、叶、余、金、季、赵、王等多姓氏村民居住。村民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和谐共存。

图片


据村中《林氏宗谱》记载,隆川林姓属西河郡,始祖开一公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青田官桥(现属莲都管辖)迁至隆川村,距今已有650余年历史。

图片


柳姓属河东郡,始祖宗明公从陈毛迁居隆川。吴姓属延陵郡,由庆元车根迁居而来。张姓是太平天国时期从浙江兰溪迁到隆川定居。

图片


长期的晴耕雨读,在这片土地上培育了勤劳勇敢、忠孝仁爱、崇学向善的淳朴民风。

从古至今该村人才济济,为官、经商,人才辈出。据说历史上曾经出过十任知县。

图片
图片


清朝末年出过一位武解元,名叫林灿华,曾任温州府太师爷,福建海关总督。林壬曾为民国时期担任五县法官的民国大法官。林鸣鹤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民国时期曾任浙江省参议员、处州十县监察等职。

图片
图片


这里属于龙庆景菇民区。八十年代之前,每年秋收后,来年开春前,村中壮劳力几乎全部外出,到江西等地烧炭、烧煤烟、做香菇等。俗称“出门”又称“搞副业”,虽然辛苦,但经济上相对富裕。

图片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隆川人纷纷走出大山,在杭州、丽水、云和、景宁等地生根发芽,为官为商,在各行各业做出不凡业绩。

也正因为如此,隆川村中长年留守的仅有百余人,而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余人。

图片
图片


这是一个隐藏在清溪绿荫中,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先祖秉承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在背山面水的向阳山坡择址而居。

四周群山环抱,地貌形似“真武坐堂”,真武帝入位,左脚踏龟(吴氏祠堂遗址),右脚踏蛇(林氏祠堂大岩),中间出龙舌地。南面张坑山脉陡峭直下形成断面,西边有两面三角红旗显现,北面“上寨酷似钟楼”。

图片
图片


一条小溪蜿蜒着穿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溪鱼灵动,河床不宽,源头挺长。

上游接凤垟、张坑两村溪流,又汇集了山中大小山坑之水,到黄垟口汇入英川港,全长20多里。小溪不大,但水量充沛,村民生产生活都依赖于此。

图片
图片


村里有两座单孔古石拱桥,分别称为步云桥和合涧桥。

在通往白坦、隆上、黄垟口的路上,也有三座古老的石拱桥,称为坦门桥、人字坑桥和岭根桥。虽然三座桥都是交界桥,可无一例外都建在隆川村域内,至今保存完好。

图片


村后山是大片的风水林,大约有近百亩天然阔叶林,古木参天,茂密成荫。几百年来一直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上百年的大树近千株,主要树种为柳杉、枫香、苦槠、木荷等。深秋之时,层林尽染,五彩缤纷。

图片


村边有三棵直径达一米多的大柳杉,据说分别代表林姓、柳姓和吴姓。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守护着村庄,见证着村庄的千年沧桑。

图片


整个村落地势起伏,高差约百米,海拔在500-600米之间。周边山势险峻,平坦的耕地稀少,勤劳的先民们依山势开垦耕地,形成了大片错落有致的梯田。

图片


房屋沿溪而建,并顺着山势逐级展开,依山就势,呈现阶梯状。因地势不平,大部分的民居都是以块石作基,上为黄墙灰瓦的泥木结构。

图片
图片


村中老屋保存较为完整。尚有多幢古色古香、典雅而又斑驳的晚清四合院建筑。

外部为高挑的围墙,飞檐斗拱,做工精细的青砖门楼,上方有精美的砖雕和寓意深远的匾额。内部有着雕刻精细的马腿横梁,木格窗,大天井,彰显着主人的尊贵与不凡,无声地诉说旧时的荣光。

图片
图片


最醒目的是古老的宗祠。

林氏宗祠位于村尾,建于公元1415年,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四合院式,气势宏伟,历经风雨,已多次修缮。

图片


柳氏宗祠位于村中“登云楼”下方,占地面积180平方米,虽规模不大,但工艺精湛,系家庙方式建造,至今有200余年,2016年修葺一新。

图片


文化礼堂由原隆川乡大会堂改建而成,是村内聚会,文体活动的场所。礼堂内制作精美的展览浓缩展示了隆川的历史发展状况。

图片





福善寺,又称隆下坳庙,位于离村1公里的隆下坳的山坳关口,北靠梅山寨,海拔925米。地势险要,山形神奇似“两牛相斗”态势。


图片


寺庙始建于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934-936年),距今有1080多年历史。

图片


相传在后唐末期,梅库村梅氏兄弟到江西深山老林做香菇,在仙人指引下找到“晏公佛”,虔诚敬奉,香菇丰收。后来,两兄弟将佛像背回梅库坳(后称“隆下坳”),并建凉亭式的小佛庙,称梅库坳亭殿。

图片


千年来,邻近菇民自发集资,多次对梅库坳亭殿进行修缮和扩建,规模逐步壮大,形成了如今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大型寺庙,并改称福善寺。

图片


建筑南北坐向,四周绿树掩映。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整个建筑以土、木、石结合,以木结构为主。外观青砖细瓦,白灰粉刷,朴实简洁。

内壁红漆涂饰,瑰丽幽雅。殿堂雕梁画柱,马腿上的人物、花木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各宫殿大门和前部的柱子上都挂有精美楹联。

图片


殿堂设置门类齐全,分设前宫殿、中宫殿、东宫殿、西宫殿、后宫殿、韦陀宫、夫人宫和寺南廊桥(舍得桥)上的天地水佛宫等。

另有戏台、厢房、客房、食堂、茶堂、点心馆和庙祝及寺院理事用房等设施。

图片


建寺初期的“晏公殿”是福善寺最古老、最珍贵部分,全木结构,至今保存完好,内设晏公元帅佛像。

图片


每年的农历7月22日起,这里都会举办庙会庆典活动,持续十余天,村民捐款捐物,自愿参加各项事务,分工井井有条。

图片
图片


庙会期间,戏班连续演出,到福善寺敬香朝拜、菇事交流、走亲访友的民众络绎不绝。

图片
图片




近年来,隆川村积极践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秉承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扎实推进村庄卫生、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景观、文化设施等建设,古民居修复依照“修旧如旧”原则,经过精心修缮、维护,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图片
图片


由于日常留守在村的大多为60岁以上老人,村中建起了一个面积41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自2015年以来,全年不间断为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图片


绿茵茵的山,清粼粼的水,幽幽的卵石巷道,百年的风水林,层层叠叠的梯田……

古寺庙、古祠堂、古宅,小桥流水人家……

这些都是隆川村的乡愁记忆符号,历经几百年风雨洗刷,积善厚德的蕴涵传承至今,诗情画意的田园依然安宁恬然。



图片








供稿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

作者:张兆蔚、许军

来源:侣途印记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