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喜看乡村共富路‖大漈村:生态富民的“春风”吹遍山坳

2023-05-05 11:49来源: 记者:刘婷 见习记者:林典 通讯员:陈宇虹

晨光微起,自景宁县城驾车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南,行驶一个多小时后便可来到隐于深山云雾之中的大漈乡大漈村。村庄距离县城48公里,四周高山屏障,群山环绕,云雾弥漫,被喻为“云中桃源”,“云中大漈”国家4A级景区也坐落于此。

时间的指针在这个山坳里沉静地走着,留下了密布的文物古迹、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村庄丰富的发展资源:民宿集群、宋韵文化、高山冷水茭白、乡村旅游……生态经济在这座小山村中书写出了“民富景美业兴”的美好篇章。

多点开花的民宿经济

沐鹤溪缓缓流过,白墙黑瓦飞檐的村居沿溪而建,红色的灯笼挂在墙外,喜庆祥和。早起的村民有的在古廊桥上下着围棋,有的在家中生火做饭,袅袅炊烟在微亮的晨光间升起,让人倍感温馨宁静。

“彭生美副食品店”“根英农家乐”“云中俏民宿”等显眼的招牌穿插在高低错落的民居之间,村民们在自家民房楼下开起店铺,做起营生,其中最多的就是民宿。在大漈村,由村民改建、乡贤回乡修建、外乡人投资建设的民宿共有49家,成为了大漈村对外展示、对内发展的重要窗口。2022年全年大漈村民宿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提供床位700余张,民宿收入448万元。

五一期间,大漈乡民宿客房出租率超过70%,其中,梅俚雪乡、云中自在居、如隐·小佐居等精品民宿的客房出租率达到100%。全乡农家乐接待游客5200余人次,食宿经营收入达 82万元。不少来自温州、上海、杭州的游客自驾到大漈游玩,在观赏“雪花漈”瀑布时,车辆从民宿门口一直停到了百米开外。

民宿集群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路径。村民梅晓娟在梅俚雪乡民宿工作已经3个年头了,本来赋闲在家的她现在负责民宿的客房卫生打扫工作,“一个房间有15元的工资,多劳多得,旅游旺季的时候一个月最多能拿3000多元的工资。”梅晓娟高兴地和记者说。

“每年民宿帮村民销售茭白、红米、红薯干等农副产品的金额超过20万元。”云中自在居负责人兰二峰介绍,村民自己种植加工的农副产品送到民宿来,会贴上“自在居特供”的标签,到这儿住宿游玩的客人买了以后还会在微信上再来订购。

为将现有的民宿提档升级、推动精品民宿发展,近年来,除了在优化村庄环境和政策补贴上下功夫外,村里还积极组织开办“强技共富学堂”民宿产业技能培训班,通过现场授课、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民宿业主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

现如今,村内的如隐·小佐居民宿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白金级”民宿、全国甲级民宿,云曦山舍民宿被评为浙江省“银宿”,云中自在居民宿被评为2022年浙江省“银宿”和非遗主题民宿……一个个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漈村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我们将继续挖掘本土特色,多点布局民宿经济,开展厨艺培训、抖音短视频培训、民宿管家技能竞赛等活动,修炼民宿‘内功’,提升村内民宿整体服务水平。”大漈村党总支书记梅冬春表示。

传承创新的宋韵文化

时思寺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历经三代提升扩建,形成了一座由山门、大雄宝殿、弥勒佛殿、三清殿、钟鼓二楼、胡公堂、马夫人楼、马仙宫和梅氏宗祠组成的传统建筑群。黑瓦木墙,雕梁画栋,时思寺的古香还同时吸引了不少古风服装爱好者在这里留下美丽的印记,国内知名时尚杂志《时尚芭莎》也曾来此拍摄中华千年服章文化,刊登的主题摄影图片根据古籍、文物、书画等文献资料,在时思寺中尝试复原汉、晋、唐、宋、明等5个朝代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

古色古香、古韵悠长。大漈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文物古迹众多,有着“古寺、古树、古桥三古荟萃”的美誉,其中“寺祠院三观同址,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思寺、浙江省唯一的三层建构廊桥护关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明朝古廊桥胡桥、银矿遗址银坑洞等,民国以前建造的古民居有42幢。千年古韵滋养着大漈渊源已久的孝道文化、崇文文化、廉政文化、字纸文化、宗族文化、陶艺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脉,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来自上海的游客刘春辉说:“大漈的文物古迹保护得都很好,尤其是时思寺和千年柳杉王让我感到很震撼,有种梦回南宋的感觉。”漫步于古街之上,穿行与古迹之中,宋风古韵给游客留下了别样的游玩记忆。

“我就是被大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才留在这里办民宿的。”云中自在居民宿负责人兰二峰在一次来大漈出差的机会下与“大漈罐”结缘,在这里学习陶艺已有7年。在他的民宿里,你可以体验到“大漈罐”制作的全过程,还可以欣赏到各色各样的“大漈罐”成品展览,夜晚在小院内炉火旁他还会和你细细分享大漈的文化故事,他认为,做好大漈村的文化“分享者”也是他的一份责任。

近年来,大漈坚持走文化强乡之路,注重发掘乡内的古文化,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助推文旅融合,2022年,聚焦“宋风古韵”发展定位,大漈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重塑“大漈宋韵美学体系”,投资180万元打造宋韵历史文化展示区,举办宋韵生活节,推出宋代文雅展演、焚香点茶、团扇绘画等文化体验,开展“大美行者”研学、发展沉浸式宋韵体验等新兴行业,让千年宋韵在大漈流动起来。目前,“宋韵IP体验馆一楼茶室”“宋服租赁铺”“陶艺馆”已建设完成,大漈村将借力宋韵文化的挖掘传承走出一条独有的文旅融合振兴乡村之路。

致富一方的高山茭白

大漈村是典型的高山盆地,海拔1030米,年平均气温13℃。独特的高山地势,再加上天然的水质、土质优势,为大漈村种植反季节蔬菜“高山冷水茭白”提供了极佳条件,“茭白是我们大漈村的支柱性产业,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茭白。”梅冬春介绍。

梅建淼是村里的茭白种植大户,2018年,看着村里茭白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景务工的他回到家乡,将家里的5亩田地全部拿来种植茭白。和村里的亲戚朋友交流种植经验,积极参加村里和乡里组织的农业种植培训,梅建淼渐渐掌握了茭白的种植技巧,并在一年试种后选择扩大规模,流转了村内的11亩田地继续种植。“一年收入有12万元左右,一家人在家乡日子越过越好。”梅建淼说。

“政府为发展冷水茭白产业提供了很多保障,如建造冷库,提供冷链运输、交易市场等等。”梅冬春介绍,为提升传统农业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村里引入无人机喷洒农药,汽油机代替镰刀收割,小型翻耕机代替轮种,以“茭鸭共养”进行除草等新形式农业作业方式,提升茭白种植效率和品质;同时,开发茭白即食产品“茭佼者”品牌,延伸茭白产业链,提高茭白溢价。全省首个“京东农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世界五百强企业海亮集团明康汇大漈高山果蔬示范基地、茭白叶回收利用等重大项目在大漈乡相继落地,也为大漈村的茭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绿水脉脉翠叶森,风吹茭田浪声高。每逢夏季,这1800亩的比人还高的茭白叶就成为了大漈村一抹最靓丽的底色,田地间,是村民们忙碌收割茭白的身影;交易市场内,是一辆接一辆驶入的各地采购货车和村民分拣包装的身影,处处都是一番丰收忙碌的好光景。现如今,大漈村共有茭白种植户370户,茭白种植1800余亩,亩均产值7500元,年产值1350万元,可带动茭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

“春探杜鹃、夏纳凉、秋尝茭白、冬赏雪”是大漈鲜明的旅游标志。在大漈村,一切资源皆可发展旅游,民宿、文化、农业产业等组成了大漈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力引擎,2022年,大漈村共接待旅游总人数55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5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大漈村将坚持中心村站位,以千亩茭白之势和宋风古韵之姿,走稳农旅融合、生态转型的发展道路,奋力开创千年大漈新篇章。”梅冬春表示。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