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喜看乡村共富路‖英川村:“宝藏”乡村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2023-05-28 11:06来源: 记者:吴晔 通讯员:雷芳

英川镇英川村,坐落于景宁、龙泉、庆元三县交界的绿水青山中,位于百山祖国家公园东大门,海拔430米,距景宁县城63公里,为镇政府所在地。村辖9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929户,2073人,其中畲族人口239人。

走进英川村,一路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小巷、白墙黛瓦的古居老宅,清澈见底的活水穿村而过,村后是四季郁郁葱葱的古树林……细细品味,整个村庄时而细腻柔美,时而纯朴粗犷,一副“村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和谐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01

破冰前行 绘就幸福之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大量人口外出和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制约,曾经繁华热闹的英川村日渐萧条没落。痛定思痛,英川村两委下定决心打一场翻身仗,于2017年底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契机,朝着建设“风情古镇、幸福英川”的目标,古老的英川开启了“涅槃重生”的新征程。

拆除猪栏、简易棚、违建房屋……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后,英川村原来依墙而搭的违建小棚、居民乱堆放的杂物不见了,昔日“脏乱差”变身“净畅美”。并全力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危旧房整治”“污水零直排”等一整套“五行拳”,通过挖掘英川独特的水系文化和建筑文化,英川村重点推进街巷立面改造、线路整治等,打造古色古香的背街小巷,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尤其是做精做细活水环村项目,通过制定科学的活水计划,将英川溪古堰坝的水引入村中四通八达的地下水渠,让整个村的水流动起来,赋予千年古村新的灵韵。如今英川村家家户户门前水色清澈,溪鱼在其中嬉戏穿梭,古建筑也随之灵动了起来。

“英川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宅建筑完整延存至今的有上房、三房、四房、六房、大处等,我们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古村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拆后空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起了历史文化广场、英川风物馆、蛤蟆岭·红色战役纪念馆等,打造了多个融合特色文化元素的活水景观、香菇亭等景观节点,获评省2A级景区村,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英川村党总支书记吴学平介绍,为巩固创建成果,英川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妇女、老人等力量,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六星级文明户”“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以评促整、以整促洁、以洁促美,最终呈现出一幅“水清、河畅、村美、人和”的幸福图景。

2019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新村村、梅漴村、坑垟村、英川村四个村撤并为英川村。村委合并后,英川村以党建引领并村融合为主线,党员干部团结一心,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分工、耐心上门,啃下了梅漴村变电站政策处理、新村土地丈量等“硬骨头”,调处化解了部分历史遗留的农村土地归属权矛盾纠纷。在村两委的推动下,村里相继成立了居民议事堂、红白理事会、村便民服务中心,并定期组织开展上门志愿服务、“代购跑腿服务”等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02

赋能生态 迈上共富之路

英川村沿溪而建,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兴。立足山水资源优势,英川村以“党建联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当地的红心李、稻田鲤鱼干、薄壳田螺、粉皮、香菇等特色农产品产业纳入了发展蓝图之中,迈上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只要吃过英川红心李的,第二年都会再来找我们购买。”吴学平说,英川村特有的气候地形,十分适合红心李的生长,英川红心李的“红、脆、甜”已经是公认的金字招牌,每年一到丰收季都是供不应求。英川村集体利用现有产业优势,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蓄力打造高标准红心李基地——牛头模红心李基地。基地占地面积约40余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2023年计划扩大基地面积200余亩。

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2018年,英川村引导乡贤王卫栋回乡创业,创办了三艺家庭农场,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稻鳖、稻鱼、稻螺等稻田生态循环共生的养殖示范基地,现有规模70余亩。“生态循环共生养殖一地双收实现‘双赢’,除稻谷收入外,还有稻鳖、田螺、田鲤鱼等收入,基地每年可增收30万元左右。”王卫栋高兴地说:“像田鲤鱼干等几样农产品在市场反响都不错,还远销到江苏、上海等地。”

生态循环共生养殖只是英川村从传统美食产业到新型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精准发力英川红心李、田螺、田鲤鱼等产业品牌化和规范化建设外,英川村将村集体闲置的河道、水库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完善,投放本土溪鱼苗后对外进行承包。并利用闲散三资,投资光伏项目、水电站、“山海协作”宁海投资项目、便民巴士等县乡联建项目,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如今,各自然村因地制宜,畲寨新村、梅漴稻鳖、坑垟酒厂、英川红心李等抱团发展,在特色融合发展中一起走向共同富裕。2022年,英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4.1万元,总收入达83.8万元。

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英川村组织农户进行培育、种植、采摘等技术培训,联系省农科院专家对农产品品质提升进行专业指导,村集体今年将继续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研究农产品品质产量提升、特色农产品包装销售等,提高区域公共品牌的价值。

03

植根传统 弘扬文化之美

大山里的英川藏着许多文化“瑰宝”——“美食文化”“戏曲文化”“板龙文化”“香菇文化”“古村落文化”……每一种都是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英川村在发展建设中融入特色文化元素,通过菇民风情节、美食文化节、元宵节、宋韵文化采风等节庆载体,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向广大游客推介英川特色文化、生态风景、美食小吃等,不仅打响了口碑名气,也帮助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到了英川村,不尝一尝英川粉皮、香菇、黄粿、麻糍、麦芽糖、苦槠干、喜饼、田螺等特色美食,会相当遗憾。英川粉皮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金牌”美食,也是“畲乡十小碟”特色小吃之一。英川粉皮至今仍坚持传统的制作方式,将细细磨好的米浆细致均匀地浇铺在蒸笼布上,蒸出圆圆一张香糯顺滑的粉皮,再根据各自口味放上不同的特色汤底配料,一碗原汁原味的英川粉皮成了远行人舌尖上的“白月光”。

“英川粉皮的‘灵魂’在于紫苏、酒糟和田鲤鱼干,如果少了这几样就没有英川地道的滋味了。”村民吴小玲是英川粉皮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除了制作粉皮售卖,她还创办了田鱼姑娘家庭农场,带动当地100余名村民一起增收。吴小玲介绍说:“我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便于储存的粉皮干,粉皮受青睐也带动了我们农场的红米、乌米等农产品销售,年销售额大概有100多万元。”

如今,英川粉皮更是走出深山,美名远扬,成功入选浙江省百县千碗名录、2019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等,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法宝”。许多英川人外出开起了英川粉皮店,遍布景宁、云和、龙泉等地,也有部分当地村民仅靠口碑相传、微商、直播等把粉皮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据了解,英川粉皮产业年产值超900万元。

“英川镇于2021年荣获了‘浙江省戏曲之乡’的称号,英川戏曲主要有菇民戏和木偶戏两种,菇民戏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木偶戏为市级非遗项目。”英川村驻村干部叶文杰介绍道,菇民戏和木偶戏作为地方特色戏种,备受英川村民推崇和喜爱,在重大节庆或大型活动时,英川村文化礼堂里经常会展演菇民戏或木偶戏,村民齐聚,欢声笑语洒满堂。

英川板龙是英川村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一座座板凳龙桥连接而成,在元宵节舞龙灯,是当地最隆重的民俗盛事之一,再加上邻村王宅、跃垟的两条板龙,精彩上演的“三龙戏珠”蔚为壮观、热闹非常,每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人前来赏龙灯。一年一期的盛会,板龙成为了英川人心头上的“朱砂痣”,也是无数在外游子念念不忘的乡愁。

英声茂实,海纳百川。英川这个“宝藏”乡村越挖越让人感觉到惊喜与惊艳,美食众多、美景纷呈、人文荟萃……古老质朴的英川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