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喜看乡村共富路‖郑坑村:秘境畲寨 研学小镇

2023-06-19 17:00来源: 记者:刘婷 实习记者:潘青青 通讯员:钟晓佳

郑坑乡郑坑村位于景宁东部,距离县城42公里,平均海拔660米,下辖马湾、塘丘、胡车、砻头等1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31户,1194人,其中畲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1%,是县内比较典型的畲族人口聚居村

近年来,郑坑村围绕乡里锚定的“打造有品质又精致的共同富裕新畲寨”这一发展目标,挖掘村内的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做精做细研学小镇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7.9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9.56万元。


热火朝天的“金猪事业”

在郑坑村,村民素来有养猪的传统,一方面是为了不浪费田地间多余的粮食,可在节庆时屠宰宴客,另一方面是为了养殖售卖,可增加些许收入。但由于村民大多都是零星散养售卖,经济效益并不高,同时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也影响了村庄卫生环境,这成了摆在乡村两级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边是村民的增收产业,需要鼓励扶持;一边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优化,郑坑村要如何平衡?2018年,郑坑在鼓励村民散养生态猪的同时,整合50万元政策资金开展“移栏出村”项目,对栏舍的选址、朝向、结构等都进行了规范,新建后的栏舍采用水泥砌墙,留有通风口,建有四格式化粪池、排污管道、感应饮水器等设施,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染问题。同时,村两委对生猪养殖进行统一管理,与养殖户签订责任书,每户养殖户每年只需支付100元的管理费用,村里会安排专员进行每日的清扫和维护,充分保障养殖的环保性。“当时,政府为我们改造栏舍提供了1800元的补助,栏舍改造后干净了很多,污水再也不会影响村庄环境了。”郑坑村的“养猪达人”雷松平说。

同时,郑坑提出“畲家生态猪”养殖“四不”原则,即不影响村容村貌、不影响人居环境、不污染水源生态、不养饲料泔水猪。“村内的猪仔都是吃高山蔬菜长大的咧。”雷松平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养的猪平时吃的都是自家种的大米、玉米、南瓜、番薯等农作物,从未吃过饲料,且饲养周期长,一般要13到15个月才能出栏。所饲养的生态猪个个圆润肥大,出栏时平均都在300斤以上,肉质鲜美,受到许多食客欢迎,生肉价格最高时可达到每公斤50元,远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猪肉,一头生态猪就可为养殖户带来万元以上的收入,成了当地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金猪”。

2018年,乡里出台《郑坑乡发展畲家生态猪养殖产业政策方案》,政策要求生态猪的饲养周期必须超过一年,保证生态猪的品质,村内每头猪都有“身份档案”,可进行溯源。自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生态猪养殖队伍,目前,郑坑村共有“畲家生态猪”养殖户18户,全村存栏量有200余头。

“‘畲家生态猪’的产量虽然不大,但是胜在精品,实现了生态价值向区域竞争优势的转化,销往杭嘉沪等地,年产值超200万元。”郑坑村党支部书记徐云玲介绍。

传承发展的红色文化

“上世纪30年代,年逾花甲的‘畲药婆’钟金钗,因医治打盐霸伤员与红军挺进师产生联系,带着家人承担起救治红军伤员的危险任务……”

郑坑村有着“红色畲寨”的称号,是华东第一峡炉西峡的主入口之一。1937年7月,景宁第一个畲族党支部在郑坑村毛窠自然村成立,村域内有“红军洞”等多处革命遗址,还有“畲族革命老妈妈”钟金钗的动人故事。

在郑坑村,“畲族革命老妈妈”钟金钗的故事是每一位村民都耳熟能详的,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民族歌剧《畲山黎明》也登上过全国舞台。

1936年6月,挺进师某部一支分队在官汀遭南田保安队袭击,“畲药婆”钟金钗不畏反动派的压迫,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毅然决然为红军伤员医治,直到他们痊愈归队,大家都尊称她为“畲族革命老妈妈”。伴随着故事一同流传在郑坑村民心中的,是钟金钗坚定的红色信念与无畏的勇气。郑坑村继承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围绕红色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整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来讲好郑坑红色传承故事。2017年,郑坑启动景宁第一畲族党支部红色文化设施及革命遗址改造提升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厚植红色基因,打造红色课堂,并对周边环境实现改造提升;同时,立足村内红色基因,结合“畲族革命老妈妈”钟金钗、革命烈士钟福体等人的事迹开展红色传承,打造第一畲族党支部等重要节点,承接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景宁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景宁民族干部培训班等10多个培训班次,1600余人次,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2021年,郑坑村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凭借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提出“红色+支部”的想法,打造红色新畲寨,通过整合郑坑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宣扬红色革命文化故事。在此基础上,郑坑村建设300平方米集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红畲”文化综合展示厅;修复“红军医院”等红色文化旧址,修复地下交通线路,打通郑坑——梅岐2.5公里公路,形成红色文化、炉西峡景区环线,打造具有郑坑特色的红色畲寨旅游景区。


全面开花的研学产业

“畲族的彩带很美,亲身体验编织过程后,感觉到我们畲民的心灵手巧和生活智慧,我觉得很有意思。”来自福建的研学成员陈晰晴小朋友说。“五一”假期,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小记者实践团来到了郑坑村,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畲寨探秘之旅。四天三夜的时间里,22名小记者身着畲族服饰,跟随畲民体验了竹竿舞、彩带编织、摇锅、畲族婚假等畲族传统民俗活动,以沉浸式参与的方式,体验畲族风情。

此外,小朋友们还走进牛圈,与当地畲民一道参与牛棚清扫的工作,用铁锹清理牛粪,用清水清扫牛舍,难得的农村劳作体验也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五一”期间,郑坑村“小山哈”研学基地接待了来自福建、温州等地的研学团队40余人。

郑坑村农耕产业发达、畲族风情浓郁,较完整地传承了原生态的畲族生活习俗及传统的劳作模式。2020年,郑坑村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紧抓乡村研学的市场风口,与宁波一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借助村内传统的畲寨风情与风俗体验,实施开展“研学小镇”项目,将小山村变成“大课堂”,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特色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增添活力。

旅行社累计投入500余万元打造“小山哈”研学基地,完成研学宿舍、研学体验田、研学浴室、研学运动场以及研学教室等项目建设,目前共有研学宿舍19栋255个床位,研学体验田9块,研学教室3间。

2022年8月,郑坑继续挖掘“研学经济”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村民增收致富的巨大潜力,在党建引领“一村社一团队”的助推下,与宁波的旅行社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对接,签订“小山哈"研学项目2.0的合作协议,双方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规模,紧密围绕“全盘布局、全域规划”的发展原则,逐步将郑坑村景宁·第一畲族党支部展馆、吴布梯田等特色景点融入到研学路线当中,拓展更多特色文化体验课程,吸引更多研学旅游团队,将郑坑“小山哈”研学这块招牌打响打亮。

“研学热”席卷郑坑,一批批稚嫩童真的面孔来到“小山哈”研学课堂,在群山之间,走近畲族,感受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自“小山哈”研学基地成立至今,上海、宁波、嘉兴等地的5000余名学生先后来到郑坑村开展研学活动,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120余万元。

通过构建民族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小山哈”研学基地的双引擎引流平台,郑坑村的发展能级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一曲乡村文化传承、产业蝶变的发展曲在郑坑村持续奏响。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