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喜看乡村共富路‖黄垟口村:乘风奔向共富共美幸福生活

2023-07-09 11:57来源: 记者:吴晔 通讯员:吴桦燕

英川镇黄垟口村位于景宁县城西南,距离县城约52公里,坐落于景宁交叶线二级公路旁。该村辖黄垟口、瓦窑塆、雁湖、水碓坑、陈坑、仙后、黄山头等1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501人。

近年来,黄垟口村以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村”为目标,发挥“百山祖国家公园东大门”第一入口村的区位优势,探索出一条环境共美、产业共兴、精神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昔日沉寂的小村庄正一步步焕发新的生机。

乘风而上 村容村貌“提质焕颜”

古村依山而建,新村傍水而居,两颗千年古樟在村尾驻足而立,历经风雨,也见证着黄垟口村的沧桑巨变。古时,因地处两河交汇处,又是龙庆景三县及英川、隆下、黄湖、黄山四方必经交通要道,这里来往热闹、生意红火,人称“黄垟口小码头”。随着城镇化浪潮加剧,人口大量流失,又苦于缺少产业支撑,曾经繁荣的“小码头”日渐萧条。

说起黄垟口村容村貌的美丽蝶变,主要集中在近几年里。2020年,百山祖国家公园开始创建,英川镇占景宁片区总面积的大部分。黄垟口村作为景宁县城来往英川的必经之地,在百山祖国家公园管理局和英川镇政府的支持下,借着这“东风”,以村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拆除违建”“垃圾分类”“庭院美化”“河流治理”“污水零直排”……一套“组合拳”下来,村里的道路沟渠、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敞亮了,村庄的“颜值”大幅提升,并于2021年获评省A级景区村。2022年,投资110万元对公路沿线房舍的“赤膊墙”进行美化,开展了墙面修复、粉刷、上漆以及外墙防雨瓦安装等系列工程,黄墙黑瓦的房屋逐步变成了交叶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成就感。

如今,沿着交叶线行至村口,“英川东大门、幸福黄垟口”字样映入眼帘,再往前走几步,便是建成不久的村庄入口景观节点。宽阔平整的青石板路、造型美观石雕柱、独具特色的鸳鸯景、明亮多彩的景观灯……“这几年来村里环境好了很多,没想到自己的家门口也能亮起绚丽的景观灯。”村民叶传夏感叹道。每天饭后,他都会和老伴儿来村口转转,赏一赏夜景,和其他村民谈一谈这几年村里的大小变化。

黄垟口村开基建村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村内古民居、古桥、古道等古建筑数量众多,建于民国十三年的廊桥至今仍保存完好并承担交通功能。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古村落保护发展建设,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切实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目前,黄垟口村已经成功申报浙江省第十一批历史文化古村落。“接下来,我们将以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为契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保持老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施古道修复、古建保护、文化挖掘、村庄整治、旅游拓展等项目,让古村落建设既能留住‘美丽乡愁’,又能激发村庄发展新活力。”黄垟口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王秀菊说道。

产业先行 解锁山区“致富密码”

乡村要振兴,少不了发展产业新动能。2021年开始,黄垟口村通过“双招双引”,借助乡贤资源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村庄发展开始迎来春天。

2021年4月,村民吴跃青回黄垟口村成立了跃青家庭农场,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他流转了百余亩土地,发展红心李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两年多时间里,跃青家庭农场的面积就扩大到了300多亩,其中红心李基地260余亩。村民们把闲置土地租给农场,农忙时还可以到基地从事插秧、果木剪枝、打药治虫、松土施肥等农田经营管理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农场一年四季都需要人帮忙,前来务工的村民干一天能挣一两百元,去年我们总共给村民发放了18万元劳务费。”吴跃青自豪地说。

五六月份正是英川红心李树疏果的关键时期,此时放眼望去,在黄垟口红心李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十几名村民忙着把小的、坏的、品相差的果子摘除,一簇只留下2至3个品相优良的红心李果子,为接下来的果树优产做精心准备。“基地产出的优质红心李供不应求,远销丽水、温州等地,今年预计能产出上万斤。”吴跃青高兴地说,“今年我们还尝试种植了70多亩的新品种蜂糖李,在拓展增收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市场化需求。”

和吴跃青一样选择回乡创业的,还有乡贤吴启北。受到招引政策鼓励,加上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乡愁感召,2022年11月,在新疆闯荡了近30年的吴启北决定返回老家创业,在黄垟口后山建起了1600多平方米的百草园家庭农场,创办了景宁第一家规模化湖羊养殖基地。“湖羊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且肉质细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农场有湖羊1000只,养殖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吴启北介绍道。

走进湖羊养殖基地,就听见标准化的羊舍内湖羊叫声此起彼伏,村民练小平一边往食槽里添加经过配比的草料,一边细心观察小羊羔的生长情况。今年50多岁的练小平原来在景宁县城开早餐店,听说村里开了养殖场也选择回乡,帮吴启北管理羊圈。除了招收本地村民在农场工作外,吴启北还推行“基地+农户”养殖产业化模式,先把母羊给村民养,等母羊产出小羊后再回购小羊。同时在基地开设培训室,教授村民养羊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村民实现零成本养羊,也大大提高了从事养殖的积极性。

黄垟口村还创新推出“共享羊圈助力共同富裕”模式,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养殖队伍,加速了黄垟口村畜牧产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解锁了山区农村的“致富密码”。王秀菊说:“当前,村委创新‘乡贤+’模式,招引乡贤投资,并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共享羊圈’,扩大湖羊养殖规模,助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致富,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羊’光大道。”

美美与共 文明新风“浸润民心”

“水碧山青宜入画,游人欣赏愿勾留。”这是如今黄垟口村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村庄水域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黄垟口村雁湖自然村的河谷内,一到冬季就会迎来特殊的“客人”——野生鸳鸯。雁湖位于溪谷地带,四面环山,

鲜有人迹,原生态环境清静幽美、山清水秀,即使到了冬季,依旧有茂密的常绿植被覆盖,来此“越冬”的野生鸳鸯或嬉戏追逐,或四处觅食,或腾空翱翔……给雁湖自然山水画卷增添了不少生机与灵动,因此这里得了“鸳鸯谷”的美名。

“来雁湖的野生鸳鸯数量逐年递增,去年最多时有近200只,‘鸳鸯谷’现在已经成为黄垟口的一个网红打卡点,随着游客增多相信我们村旅游经济也会发展起来,大家都十分支持并做好保护野生动物工作。”黄垟口村副主任陈飞介绍道。为了给野生鸳鸯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村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起讨论和研究鸳鸯的习性,通过设立提醒标识牌、安装监控摄像头、组织人员定期清理河道、成立“护鸟队”、把保护鸳鸯列入村规民约等方式,来全力守护这些“小精灵”。

保护野生鸳鸯的系列举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在黄垟口村的生动实践。此外,黄垟口村还通过党建引领,致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2020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村委班子提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党员示范”的治村方针,持续推进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融合。以民主法治村、市级文明村创建为契机,制定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规民约制度,提倡新风气摈弃旧陋习;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成村文化礼堂修缮、古廊桥修复、戏台搭建、农家书屋配备等,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开展道德模范、优秀党员、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推荐活动,强化榜样力量;发挥乡贤资源优势,开展公益事业、慰问乡邻等实事活动,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依托“爱心卡”养老服务制度,为老人们提供助餐、助浴、助行等养老服务……“新时代文明新风之美”正一步步根植入群众心中。

古樟依旧焕新绿,古村重生添新景。如今的黄垟口村,百亩红心李将在盛夏迎来大丰收,湖羊养殖基地的扩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雁湖“鸳鸯谷”正静候冬天的鸳鸯归来。黄垟口村干群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曾经“黄垟口小码头”的繁荣故事,将在迎势起航、乘风破浪的共富共美路上继续书写。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