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山村记忆 | 景宁东塘村

2023-09-04 17:16来源:

“山村记忆”系列原创作品:发现美丽,寻找遗失,记录人文,关注古村落,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山村记忆



坐标:东塘村,隶属景宁景南乡。户籍人口约800余人,辖垟头、垟尾、石立、姜家等5个自然村。为省级历史文化(传统)保护村落。

东 塘


东塘村,位于景南乡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离景宁县城约45公里,海拔900米。

处于二省三县交界处,通往童岭头、上标的省道“东童线”穿村而过,通往景南乡政府驻地的县道从这里分支,是景南乡的门户。


这里是浙江省八大水系——飞云江源头第一村,东面与国家林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交界,北面与景宁最高峰“上山头”万亩杜鹃林、九重河相距5公里。


这里为洞宫山脉南段,地形地貌复杂,村庄周边均为千米以上山峰,山高坡陡,植物繁茂,溪瀑交错。

距离村庄南面6公里处,就是与温州泰顺交界的山峰——白云尖,海拔1611.1米,为温州第一高峰。白云尖西北坡漈坑,便是飞云江源头之水。

村落海拔约900米,周边千米以上高峰围绕,形成一片宽阔的高山垟地。

飞云江源头(漈坑)一路纳入溪坑之水,各处山坑、山涧之水向小溪汇聚,形成东塘溪,从村中流淌而过。


村民将这一片高山垟地称之为“塘”。四周山峰为原始次森林,还有茂盛的竹海,起到天然挡风的屏障作用。先民将中间平坦肥沃的土地开垦种植,民居则靠山而居,呈块状分出多个居住点。

如此布局,既体现“择水而居,靠山而驻”选址理念,又彰显出农耕文明时期先人对土地的敬畏。


据记载,该村建村大约已有500多年。明嘉靖六年(1527),陈氏先祖从福建山峰迁徙至此定居,之后毛、徐、姜等姓氏先后迁入,和睦共居,繁衍生息。

村民以农为本,耕读传家。从古至今,人才辈出。自恢复高考以来,村中取得中专文凭以上的,已有160多人,占总人口比例20%以上。


村中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小洋楼、砖瓦房、夯土木房,各个年代都有,乡间康庄小道,通往每家每户的门前。


村中还保存有几幢晚清时期的古宅,为浙南山区建筑风格,外墙为石头砌基,上部为夯土墙,内部为全木结构,上下层的中厅均为敞开式,两边厢房,前方天井,梁柱、窗户雕刻精致。其中一幢为清未期拨贡生旧居,门前尚保存着昔日的桅杆条石,府第内保留着大清皇帝亲笔赦封的匾额。


村中零散分布着数十株古树,主要以银杏和南方红豆杉为主。其中有一处银杏树有“一夫三妻”之称,公树周围围绕着三株母树,相依相偎,枝繁叶茂。


进村道路一侧有一座古庙,供奉的是何八公。据传,何八公因护国有功,被宋高宗皇帝敕封为阴阳官、四十八洲提点使都监大使、通天平水天师博济侯。

在这一带,何八公忠君爱民、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怀忠仁侠义之心的精神和事迹广为流传。


穿村而过的小溪上,原有石拱桥八座,建筑年代从1698年起,新旧间隔。每条桥用八仙中的一位命名,如“张果老桥”“何仙姑桥”等,故有八仙桥之称。

其中村头与村尾两条古老的石拱桥,是用粗石蛮岩所做,至今保存完整,展现了古时能工巧匠的真本领。关于这两条桥,还留下了动人的传奇故事……


如今,在小溪上,新建了水泥公路桥一条,方便村民通行。在村尾水口处,新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风水廊桥一条,取名“汇龙桥”。

现总共有十条桥梁,意喻十全十美。同时,在村口还新建了入村牌坊、休闲凉亭、休闲公园、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公共设施。



东塘村耕地资源丰富,水稻和林业历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中产业主要有毛竹、香菇、花卉、茭白等产业。


村民种植高山冷水茭白、香菇等,特别是食用百合、高山花卉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每年的竹笋、野菌菇等土特产品,也逐渐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这里有毛竹园5千多亩,有竹海之称。村庄利用丰富的竹林优势,引进“竹木加工厂”,促进毛竹原料利用的更大化,有效延伸产业链和增加毛竹附加值。


近年来,东塘村借助于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自然风光、特有的高山台地、独有的人文和生态优势,已初步打造成集休闲、旅游、渡假、避暑、娱乐为一体的新农村雏形,正朝着“魅力东塘、养生家园”迈进。


东塘,这个生机盎然的边陲小村,青山、绿水、蓝天,样样俱全。绵延起伏的山峦中,竹林成海,绿波荡漾。

小桥、流水、人家,古风淳厚,村民们依然延续着千年的农耕文化,保留着淳朴的生活方式。



致读者:每一篇《山村记忆》都是作者实地走访拍摄,收集整理资料,尽心码字的原创作品,如果你觉得有阅读和参考价值,我们将会觉得荣幸。

如果需要转载文字和照片,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感谢所有读者的支持!


供稿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档案馆

作者:张兆蔚、许军

来源:侣途印记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