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资讯> 正文

山村记忆|大漈乡小佐村

2023-09-30 10:22来源:

坐标:小佐村,隶属景宁大漈乡大漈村,有户籍人口330余人,80余户。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省级历史(传统)重点保护利用村。

小 佐 村

小佐村,位于大漈乡西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

东面遥望雁溪乡浮亭岗村,南连标溪乡岱头村,西与标溪乡东车村接攘,北与大漈西一村交界。


村庄处于山腰中,坐东北朝西南。四周峰峦重叠,山林翠屏。

村南有三座形似“笔架”山峰,造型独特,构成文人书案状的地貌格局。


前方视野开旷,山高谷深,可遥望对面山峰中的浮亭岗村。

峡谷两岸青山对峙,峭壁千仞,山坑之水称“小佐坑”,接大漈之水,由东而西贯穿谷底流入标溪港。


依山开垦有100多级300余亩的梯田,放眼望去,层层梯田犹如千万条曲线依山峦沟壑起伏,从半山腰一直漫延到山谷,错落有致。

畈中三峦成品字形,村民称其为“品字梯田”。


民居坐落在梯田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卵石铺设的小路、阶梯相互连通,被称为建在“梯田上的村庄”。


经历了近千年岁月,这里的民居依然保持传统模式。

阴阳青瓦合铺屋面,清一色的悬山大屋顶,檐下有外廊,出挑阳台。大门为青台石基木门,前后均有天井,垒石台基,黄色夯土围墙。


正屋为二层木结构,进深二或三间,开间数量不等。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内外空间分隔有序,构成开敞通透、形制灵活的布局。


一层为家庭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间,二层中堂设小佛龛,两边为客房、储藏间。


村中尚保存有十几幢清代古宅,其中有进士严廷望、拔贡严用光等人的古居,建筑风格相似,梁柱、牛腿及格子木门窗等雕工精美细致。

村中居民以严氏为主,是个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据记载,宋代末期,严子陵后裔景宁严氏始祖千七公,从严州府(现建德一带)长途迁徙至丽水,后经龙泉,再到景宁大漈,最后选择定居于“泽沛渣溪”之地小佐,垦荒耕作,繁衍生息。


严氏从迁徙于此便致力于家族文化的兴起。至今仍保存着严氏宗祠、节孝牌坊、拦街亭、明代银坑洞、清代同善桥、灵巌宫等历史文物古迹。

严氏宗祠位于村中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元年重修。


祠堂整体为两进两院式建筑,主体建筑为单层木结构,由两正堂、两厢房、台门、天井等组成。大门两侧有一整排的桅杆石,上竖高高的旗杆,庄严肃穆。


第一进为序伦堂,四周回廊,正堂为歇山顶,面阔三间,中通后进,六柱十五檩抬梁式。柱头部分壁面装饰古朴精美,各柱间枋用二层雕刻工艺极为精美的花篮形斗拱承托,枋间壁面用竹篾编栅外抹石灰。梁上悬挂各种牌匾。第二进为务本堂,地面高出约1米,形制规模大致与第一进相似。序伦堂与南北轩为开放式,而务本堂为封闭式。


梅氏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是清王朝为表彰严启尚之妻梅氏节孝而建。

梅氏在18岁时嫁严启尚为正室。梅氏25岁时严启尚不幸病故,梅氏守节62年,含辛茹苦抚幼赡长,培养小叔子、儿子先后中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牌坊”主体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三间八柱,重檐悬山顶。四周设石基土墙,夯土地面。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穿斗式结构。

木构柱子用料粗大,檐口梁枋、牛腿雕刻花卉、人物、动物、云纹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花枋正面中间阳刻“节孝”二大字,两边刻有请旨的地方官员名录,反面刻有“芳流百世”四字,牌坊上端高挂圣旨牌。明间内立有一石碑,上刻《清梅氏节孝牌坊志》。

节孝牌坊前方还有一对长方形桅杆条石,落款为大清道光已酉年举人严用光立。


同善桥,位于村南侧,建于乾隆年间,于嘉庆道光年间重修,曾是旧时通往浮亭岗村及雁溪乡古道的必经之路。该桥为单跨石拱桥,总长17.4米,宽5米,桥东侧上写有“同善桥”三个大字。


拦街亭初建于清嘉庆年间,咸丰丁已年重修。

拦街亭原为逐疫保安而建,每年八月十五日,村民们都会将汤夫人像从汤夫人庙中搬至拦街亭祭拜,以感谢其保佑村民四季平安。年岁久远,拦街亭曾作多次翻修,村民又称其为“爱山亭”。


2012年因建楼被拆,在村民、乡贤努力下,2017年将爱山亭迁建修复于三房山岗,成为村民休闲与游客浏览的一处胜地。


小佐村中还保存着百年古井4口。其中最古老的一口井,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小佐始祖千七公的一头耕牛跑到此地水潭喝水,怎么都不肯走,千七公见状认为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凿井垦荒、建村立业。

后来,随着族人增多又在外湾村口凿井3口,几百年来一直水源充足从未干枯。


在小佐坑溪与村庄公路之间的半山腰,还发现了明代开采银矿遗留的“银坑洞”遗址。洞口呈长方形,洞内有宽敞石室(据说有几十平方米大,十几米高),铺设考究的石室通道、戏台,且洞口岔道交叉纵横。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佐村汤夫人庙,又称灵岩宫,位于村头岭上,建于清咸丰二年。由正殿及天井组成,单层硬山顶,木结构,四周石基土墙。正殿内供奉汤夫人像。是村民保平安、保丰收的宗教活动场所。

村中除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古色古香的山地民居,旖旎的梯田风光,还有古树、奇峰等自然景观。


村庄四周林木葱郁,古树参天。小佐人管理山林竹木有一整套严明的规章。村民世代传承,保护着村庄周边的风水树、祖宗树。


据《景宁古树名木》记载,分布在村内各处的古树有61株。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6株,300年至500年的二级古树名木26株,100年至300年的三级古树名木28株,树种为银杏、苦槠、枊杉、枫树、马尾松等。


小佐后山奇峰林立、峭壁拔地。有形如石笋的,也有形如石人相对而坐的,村民给它们取了形象的名称:天柱峰、兄弟岩、仙人峰等。

相传仙人峰为马天仙化身之处。古人有诗曰:“双峰疑人幻未真,餐霞吸露足精神。漫传孝女马天仙,南向为君北向臣。”

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让丰富多彩的习俗代代相传。

据严氏家谱记载,春耕之际,族人要到村里的“先农坛”祭拜,由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亲自带头下田耕地,以示对农耕的重视。芒种时节,还会举行隆重的“开犁”民俗活动。


春秋祭祀、农历七月十五庙会、三年一度的“做栏街”盛会、农历白露的路会节等,均是集祭祀、歌舞、文娱于一体的民间习俗活动,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小佐严氏祭祖习俗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严氏先人专门订立了《春秋祭规》《家法八则》《禁规十二条》《谱训八则》等。

无论是家法中的“教读书”“教勤俭”,还是禁规中的“禁欺凌”“禁盗窃”,谱训中的“培才俊”“崇节义”等,都是教育子孙耕读为本、修身立德。


先祖“耕可富家,读可荣身”的古训,让村庄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出现过多位杰出的人才,仅在清代,就出现一门五贡生,可谓文风蔚然、才俊辈出。


严氏宗祠大门两侧竖立的旗杆石庄严肃穆,分别是纪念严氏家族四位贡生:优贡严克义、恩贡严克任、拔贡严用光、增贡严思正,此外,家谱中记载,还有一位岁贡严廷望。


宗祠序伦堂内,存放着原浙江翰林院院仕读学士提督潘衍桐先生赠送的匾额“耆年笃学”,概括了严氏崇尚耕读的淳朴家风。


据景宁县志记载,严用光(1826—1909),是清道光己酉拔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省教谕,后两次入京会考,虽文风犀利,却未及第,于是浪迹天涯二十多年,寄情于山水,写下大量的诗篇。

50岁受景宁县衙邀请,回归故里,主持雅峰书院(景宁当时的最高学府),教书育人。同时总纂《景宁县志》,著有《述古斋古今体诗》8卷,《诒谷堂诗稿》2卷。


严用光的两个孙子严品端、严品良在景宁县志中也均有记载。

严品端曾任县劝学公所总董提学使三十年,支赏七品衔,筹办官立务本学堂,是景宁三大书法家之一。

严品良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参与编制景宁县发展教育规划,先后筹建和完善县、区高级小学4所,乡村小学53所,为发展景宁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后调任省教育厅任督学。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严振成,1948年参加县大队并担任联络员,当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参加了景宁县的剿匪工作。1950年1月在执行任务时遭到土匪袭击遇难,被景宁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现代,从小佐村也走出了不少仁人志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行各业贡献力量。


如今的小佐,已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省级历史(传统)重点保护利用村。


村庄的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村口精心打造了木制牌坊门楼,在村中各处还修建了观景台、休闲凉亭、游步道等旅游设施。


古民居实施风貌恢复和营造,还有场地美化、园艺绿化、边坡加固、排水沟改造等,实现了人居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村庄面貌一新,更好的衬托出古村落的文化气息。


在严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为了更好地传承家风和文化,还成立了小佐村“崇文尚德基金”,老人享受关怀基金,学子们有助学奖励。


古树高低屋,

斜阳近远山,

林梢烟似带,

村内山泉流。


古人的诗句,形象的诠释了小佐村世外桃源般的景致。








供稿单位:县档案馆

作者:张兆蔚、许军

来源:侣途印记


标签:

责任编辑: